2018.06.20

網路影片盛傳有「塑膠米」在市面上流通,這是真的嗎?

  1. 有關網路盛傳的「現代有些米不是種出來的」影片,係誤導消費者以為市面上有部分的米為非自然生產,而是「塑膠米」。農委會網站已有完整說明,實際上該則網路流傳影片,應是聚丙烯(PP)塑膠粒的製程,反被誤解為稻米;聚丙烯(PP)塑膠粒的製程是供作工業射出成型之原料,用來回收塑膠再生利用,俗稱「二次料」,對環保有所貢獻。
     
  2. 農糧署也對外說明,稻榖收穫後經礱碾製成白米,每顆米粒形狀會因生長特性而略有不同,胚芽缺口也大小不一,自然生長的米粒易有背溝,並具光澤煮熟後具淡淡香氣柔軟順口,不易被假造,消費者以肉眼即可容易辨識,不致混淆。而且使用塑膠製造白米並不符合成本考量,因此希望民眾不要過度恐慌。
     
  3. 另依據糧食管理法第14條之1第1款規定,市場銷售之糧食,不得有內容物攙偽假冒之情形,違反者逕處新臺幣20萬元以上400萬元以下罰鍰,並按次處罰。

     

    農委會農產品食安專區

    http://www.coa.gov.tw/faq/faq_view.php?id=150&print=Y